2008年7月27日 星期日

長江後浪推前浪?《三國之見龍卸甲》


雖然一直都想寫關於這兩套以三國作為題材的電影,但沒有時間。之前和朋友討論(辯論?)一番後就決定要趕快寫下來,說的是《三國之見龍卸甲》(以下稱為《見龍》)和《赤壁》。

本來想說兩套都是三國無雙的變奏版,但忽視想起曹嬰對趙雲和孫劉聯軍對曹操都是年輕對年老時,便想到這個標題了。前者虛構,後者史實,前者看似成功而事實失敗,後者也要扭盡乾坤。兩位導演究竟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心插柳都無關痛癢,只要觀眾的我覺得有趣就行了。只是主觀來說,我是喜歡《赤壁》更甚於《見龍》的,這當然是由於對三國的偏愛和《見龍》對我的誤導,加上對吳大導的《赤壁》已經有3年的等待了,我沒辦法不以它為優先喜愛,今天先說《見龍》。

如果《見龍》不是以三國來作為一個吸引觀眾的主題時,或許我對它的評價會高些。網上不少人都以這套戲的三國元素是否需要依照史實或演義而展開罵戰,有人認為此片以三國作為招徠並誤導觀眾,有人認為電影只是一種創作而毋須太執著是否依書或歷史而行,他們互相的爭吵令討論區變得峰火連天,而我只想把我的觀點說出來:我是支持前者。

每一個劇種本身都會給予觀眾即時的認知,如喜劇多是帶給歡笑和大團圓結局,其中香港的賀歲片是一個明顯的例子。而以歷史作為題材的電影,觀眾都希望看導演用甚麼手法或作出甚麼修改去演繹這段歷史,當然有一些電影是開宗明義惡搞歷史,如《超時空要愛》。然而,對於《見龍》我卻不太能接受它,箇中原因既包含我的三國情意結,加上此劇一直標榜著是導演李仁港對三國歷史十多年的見解(詳情可以去《見龍》台灣官方網站),並加上原著的精華完成這一個故事。對於一班對三國歷史有認識的人而言,他們本身就已經有一個先入為主的三國歷史觀(本人也是)去看這套戲,因此當我們看後,大多不能接受諸葛亮一出場竟然一個江湖郎中的模樣,中國地圖的出錯(常山去了黃河以南…),鄧芝死前大叫「大蜀國萬歲」,而我最不能接受的是在北伐中,關興張苞趙雲鄧芝最後全部陣亡!天哦,要是說正史中沒有關興張苞參與北伐,好歹趙雲和鄧芝都在之後的街亭之戰中出現過……朋友說電影當然是完全的創作,我並不否認電影是創作,但以歷史為題材下總需要一些限制,例如不能和歷史背道而馳。一套成功的歷史電影,我會認為是在歷史的主線中自由創作一些支線而不會影響主線的發展,更甚者,是能把創作和歷史的大事件合而為一而不會突兀。也許我這種看法是把扼殺電影創作自由吧?可是我就是不能接受過分隨意篡改歷史的電影,尤其是三國題材。

正如我之所說,如果《見龍》不是以三國為背景,我會對它的評價較高。不說它如何修改歷史,這一套電影當中其中一個訊息,我會認為是「長江後浪能否推前浪」,曹嬰可說是在這套戲中的最後勝利者,無論是敵軍中的名軍師諸葛亮,百勝將軍趙雲,叛國的羅平安,還是自己軍中的韓德,最後都敗於她這位曹操小孫女(為何魏軍在自己形勢大好的情況下要殺死自己的大將呢?這實在是一個謎……),這是否暗示長江前浪當真是推後浪?

也許不是這回事。

曹嬰是趙雲放她一馬,新世代的關興張苞都在諸葛亮的疏忽下戰敗,而他們在趙雲面前亦毫無位置。即使是鄧芝看似是以自己的意志去決定犧牲自己,但事實上也是為上一代所犧牲。

放在如今的香港(也許全球也可通用),會發現當中的情節實在十分相似,上一代的人還在高職要位,我們這班第四代人又要到何時才可上位呢?難怪真的要等他們自願退後?但到了那一天,我們會否發現,像《文雀》中盧海鵬所言:「學藝未精。」?



《三國之見龍卸甲》台灣官方網站: http://threekingdoms.scholarfilms.com.tw/



陳嘉銘: 卸甲之落差──《江山美人》與《三國之見龍卸甲》:http://www.filmcritics.org.hk/big5/criticism_section_article.php?catid=186&id=454

沒有留言: